雷电是如何形成的?
雷电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大气物理和电学原理的复杂过程,以下是其形成的主要步骤:
1. 雷暴云的形成
- 对流运动:当地表受热(如阳光照射)时,暖湿空气上升,在高空遇冷形成积雨云(雷暴云)。
- 云内分层:云中同时存在冰晶、水滴和霰粒(小冰雹),强烈的上升与下沉气流使这些微粒剧烈碰撞。
2. 电荷分离
- 碰撞起电:冰晶与霰粒碰撞时,冰晶因摩擦失去电子带正电,霰粒获得电子带负电。
- 电荷分布:
- 较轻的正电荷冰晶被上升气流带到云顶;
- 较重的负电荷霰粒聚集在云底;
- 云底靠近地面处也可能有一小区域正电荷。
3. 电场建立
- 电荷分离导致云内、云与地面之间形成极强的电场(可达数百万伏/米)。
- 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绝缘阈值(约300万伏/米),空气被电离,形成导电通道。
4. 闪电放电
- 先导阶段:云底的负电荷向下延伸电离通道(“梯级先导”),接近地面时,地面的正电荷向上形成“连接先导”。
- 回击阶段:两者接触后,云中电荷沿通道瞬间释放,产生明亮的主闪电(电流可达数万安培,温度高达3万℃)。
5. 雷声的产生
- 闪电通道的极高温使空气瞬间膨胀,形成冲击波,随后冷却收缩,产生声波震动(雷声)。
- 因光速远快于声速,人们先见闪电后闻雷声。
补充说明
- 雷电类型:云地闪电(最常见)、云内闪电、云间闪电等。
- 安全提示:雷电会优先击中高处物体,雷暴时需远离空旷区域、金属物体及水源。
通过这一系列物理过程,自然界完成了电荷的平衡,同时也展现了大气中惊人的能量释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