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张悌明知东吴大势已去仍选择战死殉国?

频道:游戏资讯 日期: 浏览:8

  张悌是三国时期东吴末年的重要人物,他在东吴灭亡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其结局与忠诚气节常被后世提及。以下是关于张悌生平及结局的简要梳理:

为什么张悌明知东吴大势已去仍选择战死殉国?


张悌的身份背景

  张悌(?—280年),字巨先,荆州襄阳人。他在东吴官至丞相,是孙皓(东吴末帝)时期的辅政重臣。史载他博学多才、为人正直,在东吴后期政局动荡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。


张悌的结局:以身殉国

背景:

西晋于公元279年发动灭吴之战,晋军分六路大举南下。东吴防线迅速崩溃,但张悌仍率军殊死抵抗。

关键战役:

  • 板桥之战(或牛渚之战): 张悌与将领沈莹、诸葛靓等率军三万渡江迎击晋军,与晋将王浑、张翰等部激战。
  • 战败殉国: 吴军初战不利,沈莹的精锐“丹阳兵”被击溃,晋军趁机反攻。张悌拒绝部将诸葛靓劝其撤退的建议,直言:“国家将亡,岂可苟活?”最终力战而死。


历史评价

  张悌明知东吴大势已去,仍选择以死报国,其气节备受后世推崇。

  • 《资治通鉴》记载其临终前感叹:“今日是我死日也……我作为儿童时,便为卿家丞相所识,常恐不得其死,今以身殉社稷,何所遁邪?”
  • 后世文人多赞其忠烈,如宋代苏轼曾写诗:“张悌抗言虽苦节,孙皓积恶已滔天。”


总结

  张悌的“过”(结局)是三国末期悲壮的一幕。他作为东吴丞相,在国破之际选择以死明志,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忠义精神。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世评价“气节”与“存亡继绝”的重要历史案例。